浦东美术馆-从好奇开始,由感叹结束

IVY
发布于 2021-09-03 / 32 阅读 / 0 评论 / 0 点赞

浦东美术馆-从好奇开始,由感叹结束

上次错过的机会没去成,这次终于补回来了。

对于艺术,我是个十足的外行人。只不过是因为,大学的学前专业课会要求画画,手工,跳舞,钢琴;工作后在美吉姆接触过艺术课;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上过艺术课。

总之和艺术的联系浅显又断断续续。

这次浦东美术馆之行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去体验,感受,思考和艺术有关的东西。

就像我的标题一样,去之前仅仅是好奇,感兴趣。

但和朋友的探讨,结束之后的回味,不由得再次感叹艺术的魅力如此之大,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,感受,也许能从作品中找到启发。

这次一共看了三个展,第一个是

蔡国强:远行与归来

很惭愧去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位艺术大家。

在刚刚看过几幅作品之后,我好奇画布上一颗颗凸起的颜料是如何留在上面的;近看作品时,好奇这些颜料的走向是如何发生的;远看时好像似曾相识,原来是致敬了很多前辈大家的作品,比如可以依稀从作品中看到天使,天空等等。

后来在观看作品的产生过程时,被作品背后的准备工作所感动。在完成一副作品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如此之多,而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未可知。

我想,最吸引我的就是,火药烟花在爆炸瞬间所产生的美。

那是一种随机的,瞬间的,自由的美。

当这些痕迹被留在画布上成为一幅静态的作品时,会促使我去了解背后的产生过程和制作过程,这也是一个喂养好奇的过程。

胡安·米罗:女人·小鸟·星星

起初拿到米罗展的展册时,有两份。其中一份下面标记着儿童&家庭,打开仔细读了读,一下子确定,这是今天最喜欢的展。

第一眼看过去,这些作品和幼儿园孩子们的作品很相似。但越往后看越会发现,每幅作品中出现的图案和元素是有规律可循的。

在一些作品中,很难找到线条闭合点,这一点和儿童作品有很大区别。色彩的运用同样讲究,没有杂乱的颜色,在一幅作品中出现的颜色会给人很和谐,舒服的感觉。

关于米罗作品中出现的种种符号,以及每幅作品的艺术手法,还有他背后的故事,这些很适合独自慢慢去了解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走出米罗的展后,和朋友探讨起一个问题很有趣。

我们大部分人在小时候都喜欢玩一个游戏,就是和朋友之间使用加密语言来传送信息。比如画一些只有我们之间才会看懂的符号,或者发出一些只有我们之间才会听懂的声音来沟通等等。

这是由于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,符号思维是先于语言思维出现的。符号思维是更加直接更加具象的一种表达方式,语言是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表达方式。

朋友说,一共有两种人,一种人更加倾向于符号思维,也相对感性一些;另一种人更加倾向于语言思维,也相对理性一些。

我很是赞同,我们也一致的认为,小朋友更加具有创造力。

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明一套自己的符号语言,再用这些符号来创作表达。同时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来支持,比如学校,家庭。

光:泰特美术馆珍藏展

在朋友的带领下,最大的收获是对画作不同光线的判断和使用有了更多了解。

恰巧在几周前,因为工作原因我试图去了解绘图中“透视”是什么意思,也就有了一丁点了解。

这次在展览中,知道了在画作中室外光和室内光的不同;不同时期画作中对光线处理的不同等等。最后感叹,能在画作中把光线的变化体现出来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。

个人理解,这幅作品中对光的处理更加烘托出了场景的宏大

这次的展看得很饱很饱,饱到我回来后整理一些思考都无从下手,只能回忆出一部分。

但其实在看的过程中,我和朋友一直在就各种疑问不停的探讨。

探讨我不了解的艺术,探讨艺术和儿童的关系等等。虽然没有全部都整理下来,但我相信收获已经在内部消化。


评论